Monday, 11 July 2016

我的未來 楊 沒名


我的未來不是夢
好夢誰先覺
憑生我自知
我家在江南
門前有一條小河
在那繁華柳蔭的城市
才三歲的我
跟隨著父親母親
邁步未來啊!未來!
三歲孩兒
千金兩的價格
多美好的未來!

My future                           Yung  anon         
                                                                       
My future is not a dream.
Who could sense a good dream beforehand?
Only through life I would know it myself.
I lived in the Yangzi valley.
There was a little river in front my house.
In the town full of blossoming flowers and shades of willows,
I was only three,
Walking behind my mum and dad,
Towards the future! Oh the future!
A three year old child,
Worthy of a thousand liang.

What a beautiful future!

Saturday, 30 April 2016

杜叔叔的祭文

弔  楊校長仁華吾兄:

    初聞您千古心中實在悲痛不捨. 在杏壇奉獻初時和您結下了兄弟情緣從我們盛年一直競競業業春風化雨培育多少優秀的孩子們. 如今此景已是兩眼茫茫而白髮蒼蒼如今您的逝去愚弟有無限懷念和傷感. 是您幫忙讓愚弟從馬來西亞定居台灣跟著兄長從台東大武一路到台南北門. 您愛學生如子的信念將我們身為老師應盡的本分一分一毫全力澆灌在這些莘莘學子身上. 而今孩子們在社會的各角落茁壯的生活著我們眼看著心裡更是無限驕傲和欣慰. 這都是您這無私的教育理念才種下如此多的善緣. 吾兄曾說做事不要只求 做了而是要 做好” . 您就是杏壇的典範不馬虎實幹苦幹一生奉獻. 還記得我們在漆黑一片且崎嶇不平的山間泥路凹凸軟爛的魚塭路兄弟倆一戶戶的找著希望的種子嗎懇求家長讓孩子務必來上學從大武到北門這是我們的功課. 從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輾轉到同樣是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不管身在東部或西部您和我沒變過的堅持這就是我們被叫校長、老師的最根本. 教育是您終生事業而非只是謀生的職業師鐸獎的真諦對您來說是實至名歸. 真的非常謝謝您有您這樣的長官、兄長是愚弟在執教生涯中最大的幸運. 時光消逝您離開了無私精神卻永遠留了下來願 仁華吾兄 安息主懷。
                               愚弟 文錫 鞠躬                             
2016.04.17                     
影響我一生的人  
楊仁華

韓兄德魁是影響我一生的人。 我結婚生五子 - 長男德容, 次男德齡, 長女德莉, 次女德蔚, 么女德秀,名字中都有德,冀希他們會有德魁兄之大德容容。

當年, 海軍子弟學校招考老師,德魁兄和我同時被錄取。那時候的校長是安世琪。魁兄教物理, 數學, 我教國文, 歷史, 我們同住在一個宿舍, 一起作飯, 同吃, 同住, 同教書。 吃完飯後散步在左營街頭。 我的年紀比他小,魁兄非常愛護我, 把我當作是他的弟弟。 後來,高雄土地銀行招考,魁兄應徵考試錄取。但是,他不願意放棄教學, 必須等到學生畢業考完試了, 他才離開。 後來, 我也去報考師範大學。考前,魁兄教我物理,數學。 因爲得到他的輔導,以至於我考上了師大。 通知我考取的人說我是祖上有德。

我在師大讀了四年,魁兄則在土地銀行工作。 那時,只要一有假日, 我就會去看他。他支付了我大學四年的零用錢。師大教育系畢業之後, 分發到板橋中學教書, 然後又到別的學校。 但是不管我被分發到那一所學校, 只要一有假期, 我還是一定會到高雄去看魁兄, 而且就在他的土地銀行的宿舍裏同吃,同住在一起。 我教過的每一所學校, 他都去過比如, 我在大武國中當校長的時候, 他有假期就會帶著他的妻子一起來看我教學的情況。所以板橋中學, 基隆中學, 泰源國中, 大武國中, 北門國中, 欽賢國中, 八里國中,只要是我教過的地方, 都去過了。

我與魁兄交往甚密, 一直到2000年他過逝。 當日天候大雨, 因此未去高雄送葬, 至今無日不在思念之中, 悲泣痛沉。 魁兄遼寧韓屯人。 我曾經與魁兄一同去韓屯故居,跪拜在魁兄父母墳墓之前,淒涼悲泣之至。

魁兄之大德影響深遠,永遠不會忘記。


馬場 張雀             
    
臺東縣大武國中退休校長  楊仁華

馬場是臺東縣東和鄉一塊山地的名稱, 中日甲午戰爭訂立馬關條約, 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日本人利用這塊山地養馬, 因此這塊山地便叫“馬場”,現在已不養馬但地名仍叫“馬場”。

張雀是北源國小畢業學生, 取名爲雀, 希望她是飛翔的鳥, 沒想到國民中學開學上課, 她卻沒有到校註冊上課,放棄升學的原因需要前往訪問。

由泰源搭乘去東河農場的公車, 在美蘭站下車要沿臺階下坡到河溪後, 便不能前行, 因爲那不是去馬場的路, 去馬場要沿著河溪上行, 要脫去鞋襪涉水踏石前行, 山裏孩子赤脚行走稀鬆平常的小事, 河溪有時可踏石行走, 有時要涉水行走, 翻山越嶺及跋山涉水的途中思緒複雜:不必爲一張雀歷經這些困難,但是九年國教是義務也是權利,吃苦是應該。把自己的妻子兒女留置在西部,自勉自責有時倒也空自回想。

行不多久,張雀之家就在眼前, 馬場不見衹有茅草房一間, 左側搭建一矮小的一間小草房, 用泥土堆砌一無煙囪的鍋臺, 有一女孩低頭添些柴火, 這便是張雀, 内心欣喜終於找到張雀。

張媽媽打工維持母女生活, 也很想讓女兒讀國中, 衹因貧窮拿不出上學費用, 終因借貸困難無法上學, 經過這次訪問, 學費雜費免收, 書籍簿本費, 由校長幫助, 校服暫欠以待捐助。 馬場距離國中路程遙遠, 住校膳食費由張媽媽給付,此次訪問結果圓滿。
第二天張雀到校, 站在臺下參加升旗典禮, 校長致詞介紹張雀到校上課, 臺下師生鼓掌歡迎。



義工快樂                             
楊仁華

我不富有,也家無餘糧可以濟貧;可是身爲慈光會員,耿耿心懷老是想著念著 ‘施比受有福’的訓示; ‘我要做義工,我要福報。’
清晨五點半便要起床,步下五層高樓, 沿街撿拾杯罐,紙屑,天天一大袋送到垃圾車上。然後在小小的公園,手握一支竹掃把,幫助一位八十三歲的老人打掃公園,周六,日也不休息,衹有下雨天才停止打掃。

夏日炎炎, 汗濕衣襟, 但是身體獲得鍛煉, 内心感到愉快, 因爲手脚身腰都要活動, 使你頻頻汗流夾背, 還要眼看四方的落葉,舊報紙, 紙杯, 吸管和烟蒂。。。稍有疏忽, 便有遺‘髒’之憾,如此也許手腦並用。雖然已是古稀之年,卻也不可癡癡呆呆, 掉以輕心。


總在七點半完工, 到洗手臺清洗乾淨雙手和臂膀, 背著朝陽向後車站走去, 花八元錢買份報紙, 回家後要在十點前看完新聞和評論, 再將它摺叠整齊送到樓下王家的鐵門上, 好讓王老先生免於下樓上樓的勞苦, 閲讀到這份 ‘二手報’。 王先生三番五次地要給報錢, 我總是說:小意思, 請讓我做個快樂的義工。
出殯

楊仁華

二十八年以前,我在濱海鄉村擔任一所國中老師, 班上一個沒有母親才十多歲的學生要請假爲病死的父親出殯, 他和他的父親和我一樣,都算是‘外來’人口, 在此地沒有三親六眷, 平時靠父親打工生活, 住在公路旁面向大海的小房子裏, 現在接受捐贈的棺木和義務的抬眾也衹四人, 學校的樂隊同學珍視同學的情誼前去吊唁和在棺材前吹奏哀樂, 我的學生捧著父親的靈位, 在棺材後低頭悲泣行走, 我陪伴著他, 用手握著他的臂膀一同行進, 在我身後別無親友。這真是一個最簡單最凄愴的出殯行列, 僅衹十多位國中小男生組成的樂隊, 奮力吹奏著哀傷的樂曲向墓地前進。

現在我年逾古稀早已退休離開那靠海的鄉村, 可是那年那次送殯往事, 卻時常留念難忘, 那是我的一隻手握著我年幼學生的小小手臂, 在他悲哀時我們師生前進,許多年來, 風晨雨夕, 寒夜孤燈, 它給予我心靈上的安慰,雖然我現在也處身清寒, 但是我經常感覺到接受到施比受有福的慈光照耀, 我很快樂。

不過我覺得慚愧, 我的親家母, 她年年月月執著著在施比受有福的工作上爲貧苦困難的人辛辛苦苦的奔走濟助, 奉獻她的慈愛, 實在比我要偉大千百倍, 在此祝福她獲得更多的福報。


Saturday, 16 April 2011

一個默默耕耘的人 作者: 楊光沼


一個默默耕耘的人

楊光沼
八年前我服務於東部山區一所偏遠的國中,由於學區遼闊,住戶分散,公路還未修好,交通很不方便,多數居民都從事山坡地墾殖,完全靠天吃飯,生活皆相當窮困,因此國小畢業後升入國中的學童並不很多,全校四班(後為八班),師生總數還不到兩百人,由於初創,各項設備都談不上,真可說是落後得可憐的學校。
一天,縣府官員帶來了一位四十多歲的先生,身材瘦削,肩上扛著一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行李,經介紹,知是新到任的校長,但見他衣著樸素,容貌亦屬平常,說起話來,謙遜得近乎卑微的樣子,真是毫無一點「校長」的氣派,大家嘴裡不說,心裡卻在想:「學校小又偏遠,自然就只配這樣的校長囉!」對這位校長的到來,大家並無半點興奮和新鮮之感!
校長到校,在對整個學區作過深入訪問了解後,為使已上學的遠道學生免於每天跋涉之苦,為使為上學的窮困學生免於就此失學之痛,他提出了辦理學生住校的計畫。當時學校除去矗立在半山腰荒地上幾間勉強夠用的教室外,便什麼也沒有了,幾位老師吃住的問題都無法解決,要讓學生來住校,真是夢想,老師反對的多,贊成的少,都說行不通,然而校長卻覺得:為了窮困的孩子,應當排除萬難,全力以赴,才符合九年國教的精神,就這樣在少數老師支持下,他毅然地開辦了學生住校,一下子便住進男女學生八十來人,學校因而增多了一個班級的學生,校長可樂了,但也忙壞了。
住的辦法是在教室打地鋪,每晚由校長親自帶著學生搬開桌椅,挪出空間,把床鋪好,再掛上由家事老師指導作成的蚊帳,第二天早起,再將行李收好,桌椅排好,以便上課,為怕學生夜晚踢被子著涼,校長還常一一巡視,住的問題,便在花錢最少的克難方式下暫告勉強解決。
待到入冬,有的住校生衣單被薄,甚或沒有棉被,校長一看不妙,馬上四出募集一些破舊的棉被和衣服,先帶著學生先清洗好,再請家事老師利用家事課,指導學生逐一修補,然後分給需用的學生穿用,多餘的還送給特別貧困的學生帶回家去,這種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配合的作法,真是把握了「生活即教育」的原則。學生在校,雖服裝形形色色,不甚整齊,但對窮學生來說,這是很實用的,它不僅溫暖了窮孩子的身,更溫暖了他們的心!其教育效果,相信不輸於服裝整齊劃一的學校!
伙食是每人每月交一斗米一百塊,其他費用一概免了,且規定應交的,對窮學生還減半,甚至全免,有人說這樣交費的豈不吃了大虧?但校長卻說:「大家窮在一起,藉此培養同情、互助和友愛的情操不是很好嗎?」然而由於減免太多,真有三餐不繼,行將斷炊之虞。校長儘管四處張羅,仍無濟於事,最後他想到了上山打柴,自己種菜的辦法,動員全校師生利用假日、課餘,分工合作展開行動,如此一來,雖說還是吃得不大好,但校長每餐陪著大家一起吃同樣的飯菜,真是做到了窮在一起的話,期間種種辛勞,誠非始料所及,而校長卻甘之如飴,他一心只是希望窮生能在艱苦中知所奮發,日漸成長,就滿足了。
校長不僅對住校生如此,全校其他任何學生,只要經他訪問窮困屬實,對學雜費非但是有求必然減免,甚至主動減免,因此學校收費特少,經費更見短絀,而校長卻說:「收費少,學生多就好!」就此一念,真不知救了多少貧困的孩子。有一個女孩,家太窮,外加家長重男輕女,說什麼也不讓她上學;說是這樣會「減少勞力,影響收入,不行不行」。幾經磋商,校長答應按月送若干米去,問題才告解決。那女孩欣然上學了,而校長又得私下為這些米另去求人!
對於家庭訪問校長可說做得最為徹底,不管山高路遠,要去,全憑兩條腿,別看校長瘦瘦的,吃得又差,且有低血壓症(累的),但一有空,便滿山亂跑。 他說:「越是看到窮困的家庭,越是想為他們多盡一分心力!」整個學區不知跑了多少遍,多數學生家都去過兩次以上,越窮的去得越勤,怕的是他們不能去上學了。有一次我陪校長去訪問,吃了兩碗稀飯,一早便出發,翻山越嶺、天熱口渴、滿身大汗、兩腿發酸,跑了老半天,才找到一兩戶人家,話又講不很通,更是費時、費力,我是個吃得多餓得快的飯桶,肚皮早就大唱其空城計啦!已是下午一點多了,好不容易到得一位學生家來,家長一看是校長,便忙不迭的要弄午飯給我們吃,但校長一聲又一聲的「甲罷」,硬是不讓主人下廚,拉著他便直談其「勸學經」,荒山曠野,前不靠村,後不巴店,想買東西吃也沒有。就這樣空著肚子,搞到天黑,一路上我是火冒三丈,粗生粗氣,不停地抱怨他。他陪著笑臉,怯怯地說:「我們一餐,會吃掉人家一天的米呢!」的確,對吃地瓜多於米的窮人家來說,可不就是這樣!何況還要打從山下,老遠的背上來呢!校長一副仁慈心懷!使我慚愧無言!
對學生的課業,校長也很注意,但不是只注意「明星學生」,是普遍的注意,對功課較差的,更為注意他們的學習,不僅請熱心負責的老師擔任其導師,更設法求教學有方的老師來授課,平時自己更常去這類班級與學生接近,總要使這些自卑感頗重的孩子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重視,使其亦能獲得正常的發展!
對品德教育校長更是不放鬆,有個初住校的學生,不知怎地,吃罷飯,碗筷一放便竟自離去,校長不問也不說就替他洗乾淨放好,一次兩次,那學生終於自己洗碗了,且變得極為勤奮,校長還曾把搶菜吃的學生集中在一桌;自己陪著他們吃,結果不但不搶了,菜反而會有剩呢!午休那裏有吵鬧聲,校長便去陪著午休,學生自然安靜了,那班任課老師公差或請假沒來,校長便去上課或講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反正那裡有問題便走向那裏,不用罵也不用打,總要使學生不空過時間,不胡鬧頑皮才算數,漸漸地學生更懂事了,校長卻因少於休息而更見消瘦!
由於學校窮,經費少,校長不僅對公費絕不浪費,涓滴歸公,對於公物更是時時提醒大家注意愛惜,不但要求大家隨手關水,隨手關燈,更帶著學生釘門窗修桌椅,記得為使住校生能睡得舒適些,特向別的學校要了若干廢棄不用的木床,從西部老遠的地方運來,不請一工一匠,仍是自己獨自帶著學生洗刷、拼湊、裝釘,足足費時半月才告完工,一天有位家長因事來校,於知悉當初以為校工模樣的修床人就是校長時,真是深表意外,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校長對公款誠然愛護,而對自己的錢卻毫不在乎,一見窮學生缺少了什麼,自掏腰包替他買,家庭訪問,一見貧戶,一百兩百的往外拿,一次,校長替一位窮學生代付了一個月坐車的月票錢,到時不知情的家長,竟跑來學校指摘,為何還不替他孩子買月票?害他已多花了好多冤枉錢為孩子買來回票,經人說明是校長好心代付的,不是學校應付的,那位家長還頗不以為然的才離去呢!校長不在乎自己的錢,又不會攫取任何額外的錢,若干不法商人,每要向校長作某些表示時,校長便說,只求貨真價實,絕對別無所求,來著皆一一婉拒。另有位青年央人示意:只要發聘書,一定意思意思,決不黃牛云云。校長馬上回說:「是我請他來幫忙辦教育,應該我向他意思意思才對」那人只好知難而退。這樣校長可真為學校省了不少大錢,也自己花了不少小錢,以致校長太太竟不得不去工廠賺取那千兒八百的來維持家用,說來誰相信?
校長非但不愛錢,也不愛名,常是功成不居,把榮譽推到別人頭上,把工作攬來自己身上,就如那年鄉運會,他自己要了個名符其實的總幹事來幹了實際的工作,而把會長的頭銜讓給鄉長,說是應該幫助別人成功才對,這又是何等情懷!
就這樣,一塊荒無的園地,在校長不要名、不要錢,有耐心、有愛心,不斷默默辛勤耕耘下慢慢改觀了,整個校園充滿了歡笑和朝氣!其和樂真有如一個大家庭。一次下課,我正在二樓教室外走廊上,遠眺山景,以去疲乏,不知發自何處的一聲:「校長回來了!」校園中的學生,都紛紛奔向從外歸來的校長,把校長團團圍著,前呼後擁,雀躍之情,恰似子女之迎接父兄歸來!我看了,一身疲勞,頓時全消,精神為之一振!記得曾有位來賓問學生:「你們的校長怎樣?」有位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校長像爸爸!」試問:這簡單的一聲回答,豈是某些高踞堂皇校舍的校長所可比擬於萬一的?校長常說教育第一學生至上,他自然是做到了,而學生又何嘗不視校長為第一!至上呢?愛人者,人恆愛之,是一點也不錯的!
正當校務蒸蒸日上,師生都沉浸於歡樂中,滿懷美好的希望時,誰知好景不常,一紙令下,校長他調,霎時間大家真有點不知所措,無不難過萬分!但又能奈何?臨別那天,師生齊聚,請校長講話,校長仍一如往日般慢步上台,目光一再掃視每一個他所熟悉的面孔,如在搜尋什麼似地,久久才咽聲的說出:「願我們莫相忘……」便走下台去了,頃刻間,學生都垂下頭,發出低泣,當校長一步一步遠離時,學生突然一擁奔上前去,有如平日校長歸來時般的圍繞著校長,我站在遠處,但見校長原本就瘦削的身軀雖更形消瘦,那捆學生為他扛著的行李亦比兩年前更為破舊,但周遭的學生羣,卻將他越去越遠的身影襯托得漸漸高大而雄偉,在夕陽餘暉中顯得那麼的可敬!難忘!